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网站无障碍
  首页 | 协会简介 | 协会动态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老龄 | 产业前沿 | 老年用品 | 老年文化 | 金融服务 | 人才培训
    会员中心 | 地方动态 | 热点专题 | 老龄新闻 | 专家视野 | 产业研究 | 宜居养生 | 老年旅游 | 科技养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 --> 媒体关注 --> 阅读

陈功:社会养老文化的思考

 来源:百家讲坛 发布日期:2010-09-27


 主讲人介绍

  陈功,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发表论文《我国快速人口老齡化过程中的老年人贫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获得中流与喜玛拉雅基金会奖助学金。

  内容介绍

  在我们全球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形式下,实际上我们面临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口学的范围,它涉及到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全球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变革。在20世纪,实际上有两个话题是特别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的,一个是可持续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人口老龄化,而且这两个内容被称为21世纪全球行动战略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养老也是我们传统的美德,孝是我们国家很优秀的一个传统,我们中国老年人和子女之间,是一个互惠的关系,而且关系相当亲密,而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和子女之间保持一种独立,好像就是一种接力的关系。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在老年阶段以后,老人有相当长的时间靠自立,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但是中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旦到了老年健康状况不佳,出现一些风险很大而且是负担很重的时候,实际上他们还是靠子女。在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的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到了,如果要是没有老年人的话,年轻人可能既不知道自己是哪儿来的,也不知道自己到哪儿去,老年人是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个中介,老年人实际上是这个社会里面一个名副其实的生命线,所以他在最后特别提到,21世纪我们会有更多的老年人,实际上我们需要老年人。

  陈功:非常高兴来到《百家讲坛》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文化的课题。那么我们在讲到一个文化课题的时候,通常要分析很多的内容,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是要讲一个跟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有关系的题目。在我们全球面临人口老年化的形势下,实际上我们面临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口学的范围,他涉及到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全球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变革。那么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是处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阶段),这次2002年4月份,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这一次大会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迎接全球的人口老龄化,共同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一个变革的情况,全球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特别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老龄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一个是速度比较快,另外一个是它的基础比较差,它是在一个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条件下去迎接人口老龄化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未富先老”。那么我们国家是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同样面临着双重的挑战,我们在打一场硝烟还未尽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是指的什么呢?是指人口学里面我们的人口控制,计划生育。在这场硝未尽的同时,我们又投入了另外一场战争,就是我们正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整个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们看到20世纪我们有很多的提法,我们叫“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生物时代”,那么实际上还有一个叫“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在20世纪,真正特别的关系到人类本质变化的实际上还应该增加一个叫“长寿的时代”。因为大家知道,全球实际上平均预期寿命在20世纪已经提高了20岁,我们国家从40年代的40岁左右已经到了70岁左右,实际上提高了30岁,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长寿的时代。那么在一个长寿的时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我们需要在一种文化上来给予更多的支持。

  第三个方面,我们在考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在讲到一个整个全球的变化是在一个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共同调整着人类的这个结构的一种环境下,我们提出这样问题的。在这种大的变革下,实际上有两个老年人的问题是特别的突出,一个叫边缘化,就是老年人在转型的状态下,逐渐地被排斥在主流的文化之外,另外一个是叫贫困化,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贫困,还涉及到精神、文化各方面的贫困。所以这也需要我们从养老文化上去阐述这个问题。

  第四个方面,大家知道在转型的时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例子,现代年轻认不是很尊重老年人了,老年人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关系趋于紧张,有很多这方面的议论。那么,这实际上跟我们以前的文化不太一样,跟我们的传统道德,传统的美德似乎是在发生变化,那么也就意味着一种文化或者价值观念上在发生变化。

  第五个方面,就是可持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大家知道,在20世纪实际上有两个话题特别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的,一个是可持续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人口老龄化,而且这两个内容被称为21世纪全球行动战略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这两个内容之所以提出来,它们有一个非常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强调一种代际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在不危害后代的这种发展能力的同时,维持现在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在发展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他们发展的需求会构成威胁的这种发展我们叫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和我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在本质上都是要涉及到代际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代际的关系它强调的是一种公平、共享。所以,这整个的代际关系在我们全球关注的同时,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文化上的、观念上的革新。

  那么从刚才我们所讲,我们可以得到这么几个结论,第一个就是全球形势的变化需要进行一种文化上的调整,就是塑造一种过去所没有出现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的全球化,这种现象针对和适应的一种文化。第二个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文化,这种养老的文化是跟过去我们所说的不太一样的。

  第二个我们是想从历史的角度上来探讨一下,因为我们经常在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的养老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想探讨一个问题,从人类的这种角度上来说,人类是不是一开始就会有养老这种现象。大家也知道,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人是从动物界进化过来的,我们仔细地观察和研究我们动物之间的这种行为的话,我们会发现动物之间是不存在养老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里面有两种说法,实际上涉及到似乎动物也存在一种养老行为。第一种说法是孔子在回答学生“问孝”的时候的一种说法,今之老(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经常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有人就这么解释,意思说现在的孝,大家都觉得是要养活,就像犬和马能够养活它们的父母。意思是我们子对老年人不敬的话,那你还不如狗,还不如马呢。是这种解释,但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现在很多人理解孝,都是觉得只要养活老年人就够了,就算是养狗、养马我们都是一样的养,你要是不敬老年人的话,那你的(行为)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他实际上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狗和马也有这种养老的行为,所以这里存在一个误解。

  第二个,可能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鸭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典故,说古时候有一个子女,也就是一个孩子是很不孝顺的,他经常虐待他的母亲,有一次,他去放养,放养的时候他看到树上有一个鸟窝,他就去掏鸟,他就观察到老鸟在喂养它的小鸟,他看见老鸟在喂养的时候非常辛苦,一次一次地衔食物,喂到小鸟的嗓子里面,直到喂饱(小鸟)为止自己才去找食物吃。于是他是每天观察,最后等到小鸟长大了,飞走了以后,就发现老鸟已经累倒在鸟窝里面了。那么他通过放羊时每天去看这个鸟窝,悟到了一个道理,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每天在放羊的时候为他送饭(很辛苦),从此他转变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成为一个远近有名的孝子,那么就有这么一个典故,当时他还观察到了小羊在吃奶的时候是跪在母羊的身子下面吃奶,所以他想到了动物之间会有这种养老的方式。当然这是一些典故,是一些故事,从这些故事里面我们得到了一种传统观念的教育,就是要有尊敬老年人和养老的一种观念。但如果要从真正的动物界的研究来说,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养老只是传说里面的东西,实际上动物里面是不存在养老的。那么既然动物界不存在养老,那么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养老的呢?这个在学术界里面是有这个话题的,因为我们经常说,我们有养老的传统,那么我们这种传统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对我们研究来说是比较有意义的。在全球范围来说,在文献里面我发现,实际上在人类最早的时期是处在一种蒙昧和半蒙昧的状态,他采取的方式不是养老,是弃老,甚至是杀老。在一种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渔猎民族或者是游猎民族里,他们都采取的是一种杀害老年人的方式。他们(这样做)最主要的是为了保存整个部落或者是他们这个种族、群体的生存,他们会把首先派给壮年的男子,其次是妇女,然后再是小孩,然后是老年人。但是当食物不够的时候,他们会采取一些弃老或者杀老的方式,存在着很多的我们现在听起来很野蛮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很残酷的行为。那么我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我特别观察到了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在我们的地球上还存在这种现象,我在做文献里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格陵兰岛,格陵兰岛是爱斯基摩人,大家可能知道,它是以渔猎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一个民族。他们的(养老)方式就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由自己的子女送自己年老的父母到海上,然后把父母推到海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最起始的状态下,存在一种跟我们现在的文化很不一样的行为,当然他们有他们的文化的逻辑,但是我们可能更关注我们国家是不是也是这样。那么从我们国家(的社会中)来说,也有不少学者对这方面做了研究,在2000年,有一次我曾经带着研究生到山里面去调查,当时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就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人到60花甲死。我当时听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收集到很多类似的故事,他讲的是什么呢?古时候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旦老年人到了60岁以后,就要杀死,所以叫人到60花甲死。那么这个事故实际上他是在讲另外一个内容,他讲的是什么呢?当时是流行这么一条惯例,在这个惯例(实行的时候),有一个大臣他非常爱自己的父亲,父亲到了年老的时候他不人心杀死自己的父亲,所以他悄悄地把父亲藏起来了,藏地窖里面,每天给他送饭。当时这个国王突然一下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邻国送来一个巨大无比的怪兽,要这个国家鉴别这是什么动物,说如果鉴别不出来的话,那么我就要发动战争,你就要给我割地求和。那么国王当然不答应了,就让自己的大臣去鉴别这个到底是什么(动物)。但是大臣都不认识,国王很恼怒,就每天指派一个人(去),认不出来就杀掉。有一天,第二天就要轮到这个大臣了,当时他晚上就做了很好的吃的,送给自己的父亲,他父亲感觉到儿子的神色不对,就问,他就原原本本的把这个事情告诉父亲了。他父亲很快地告诉他,说叫“西鼠大如牛”,就是西域那边的老鼠比牛还大,所以在他父亲的帮忙下,第二天这个大臣认出了这个动物,从此避免了两国之间的战争。那么国王也非常地高兴,就要奖赏这个大臣,这个大臣说我不需要你的奖赏,但是希望你能够赦免我的罪,就是放过我的父亲。国王通过这件事情终于认识到了老年人经验和知识的重要,从此废除了杀老的这种法令。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没有一个很明确地历史记载,但是从传说里面,各方面也可以透露出在历史上我们也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

  通过刚才我们所讲的内容,我想可以得到这么几个结论,第一个就是动物界实际上是不存在养老,养老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能够区分人和动物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我想得到的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人类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反映的是人对我们自身的一种认识,那么文化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人化,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人类存在的价值的这种行为、这种现象,我们叫文化或是人化。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最核心的内容是仁,“仁”这个字是由两个“人”组成,它讲的就是人际的关系,要认识人的作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或者说对于世界来说,养老实际上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第三个我要讲到的,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是人给自然立法,那么自然界里面它所存在的(规律)就是弱肉强食,这个就是使者生存的意思,是一种很残酷的淘汰法则。人在养老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文化的规则,它叫“抚老怜贫”,这个现象是只有人类才独有一种文化现象。

  第四个,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依靠了一个叫代际平衡的关系,通过这个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代际关系是这么形成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我们可以把这个社会分成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我们可以从中间中年人这个地方看到,他实际上承担着赡养老年人、抚养老年人和抚养青年人这个职责。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中年人实际上是从青年人过来的,那么他也将走向老年人。老年人也是从中年人走过来的,他们也曾经年轻过,所以从这个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社会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都是年轻人的社会或者都是老年人的社会。比如说我们从老年研究来说,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都是老年人,他是过去的老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和将来的老年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于老年人(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这种代际关系的平衡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很实在的原则,就是今天我养你小,明天你养我老,靠的是一种很朴素的代际的交换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那么在这种互惠关系的状态下,它能够有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陈功:从第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会关心我们和国外在文化上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差别呢?西方的文化里面有很多的(表现),特别是发达国家里面的的表现实际上是跟我们国家很多的表现不太一样,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可能更多地强调子女和老年人之间的这种住在一起,共居。在西方文化里面,可能更多地强调独立,那么用我们的这种(角度)理解,可能对他们稍微有一些排斥的行为。西方实际上存在一种我们现在研究中叫做“有距离的亲密”,他们虽然不住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的来往和关系还是相当的亲密。他们可能居住的地方有一段的距离,但是他们通过现代的交通工具和通信的这种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互之间的这种交流。在中西方(文化)区别里面,我们经常提到的两种理论,一个是反哺论,另外一个是接力论。在解放前我们就已经有这种比较了,在家庭关系上西方它是一种接力的方式,就是老年人养子女,子女以后养他的子女,子女的子女再养子女的子女,是这么一种方式。子女不对老年人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就像我们跑接力一样,我把接力棒递给子女了,子女又递给他的子女,一棒一棒的传下去,这种养老方式我们称它为接力式。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反哺,这种反哺就是说我们国家所拥有的一种状况。就是说老年人先养子女,子女长大了以后老年人身体不好了,又子女来养老年人,就是一种双向的互相抚养的关系,这种叫做反哺式。

  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反哺和接力呢?从我们反哺和接力的这种状况上来说,如果我们从老年人的生活他本身拥有的阶段(来看),因为老年人每个人的生活,他的需求都是一样的,经济上的需求、医疗上的需求或者是精神上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图来看一下这几个阶段中,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是怎么样表现的。一个阶段是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阶段,他这个阶段里面的生活实际上跟他步入老年(生活)之前几乎是一样的,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时候他大概和子女有几种生活方式,一种是他还在抚养子女,第二种是他和子女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第三种是他和子女之间相互保持一种独立的关系,这是在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阶段里面(的表现)。那么一旦老年人现在身体上出现一些正常的老化,或者上病理的老化所造成的生活出现不正常的阶段,比如说生病、健康状况不佳,会影响到老年人生活的这一个时期,我们叫它不是很正常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他可能要更多地依靠子女,那么从这两个阶段上来说,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因为每个人都会老的,到了老年时期的时候他可能面临更大的健康上的风险,那么他对子女的需求都会高一些。中西方在这个方面有什么差异呢?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国家,老年人进入不正常的生活阶段,或者说对子女依赖的时间比较早,这主要是跟他独立的能力有关系,他一旦进入老年以后,很多方面就丧失了能够保持独立的能力。那么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他在老年阶段有相当长的时间能够靠自立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但是实际上和好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一旦到了老年最后的那些(日子),特别是健康装状况不佳,出现一些风险很大而且负担很重的时候,实际上他们还是靠子女。现在的研究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里面的老年人,最后比如说住院时,就是生病在床、卧床(阶段),主要的抚养对象和提供援助的对象还是子女。所以在这个方面上来说,可以说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异。

  那么反哺和接力到底有什么样差异?我们会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我们中国老年人和子女之间好像是一个互惠的关系,而且关系相当亲密。而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和子女之间保持一种独立,好像就是一种接力的关系。那么实际上这里面,第一个我们看到看见,从老年人自身发展的生活阶段来说,中西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所在的差别就是老年人能够独立生活的(阶段),西方的时间要更长一些,我们国家更短一些。或者说老年人在老年以后子女的时间要短一些,而发展中国家会长一些,只有一个时间量上的区别。

  刚才那种反哺和接力的区别在哪儿呢?最主要区别是在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大家可以看到反哺它更多的是一种跟自然经济、农业文化先联系状况,所以东西方在养老的文化这个方面最主要的一个差异就是一个实现形式和手段是不一样的。由于西方解决了老年人最基本的一些物质生活条件,所以他对于的要求更多的是从精神需求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它非常羡慕中国的这种养老的文化,这种养老文化不是说子女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少东西,而最主要的是他们相互之间有一种交流的关系,有一种精神上的相互的需求。那么在实现的手段上来说,西方它还更多地强调老年人在保持独立的时候,子女要尊重老年的意愿,有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那么我们国家由于现在社会的条件,各方面还不太具备的条件下,我们更多地提倡互惠,尤其是强调子女要供养老年人。

  第四个问题,在这次刚刚召开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全国研讨会上,有很多的老年人提到了,我们应该积极地提倡孝文化。对于这个孝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实际上现在的争议还是比较大,要提到这个文化里这一个现象的话,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孝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孝,中国的汉字有一个好处,它既能象形而且能会意。我们的古文字上,我们可以看到“孝”(这个字的结)组成,它和老、和子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在东汉,许慎他所写的《说文解字》上面就对于“孝”做了一个解释,孝就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讲的对待父母非常好的(态度)。它上面是老的一个省略写法,下面是子,讲的实际上是一种代际之间的关系。那么孝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的阶段和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人们对它认识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文献里面,很早的历史时期以前,“孝”更多地是跟祭天、祭祖有关系。后来发展到它有亲人的(含义),那也就是说对于“孝”的理解实际上它有一个从敬奉鬼神,或者敬奉死去的祖先(演变)到一种和人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一印证了我们在前面所说的,人类这种养老的文化实际上是人对自身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对于养老这块的理解是非常的明确的。那么从“孝”的现实上来说,因为我们在提到“孝”的时候,我们现在更多地是在讲从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个角度上说的,但我们也可以从报纸、杂志等很多地方看到,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的报道,说不孝的子女现在是越来越多。那么怎么样看待这个现象,我想第一个方面,从我做的研究来说,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子女还是孝顺老年人的,因为我做的这种研究是从全国上来说,当然局部的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但是从全国绝大部分来说,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自己的都在85%以上。但是我们也不能够现在这种不孝的现象,因为大家也知道,我们国家的老年人口的基数很大,即使是一个百分之一,那么也是一百多万人,那么它的数量是相当大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强对于这种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各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孝”,它从原意上来说并不是为了养老,它是为了维护这个社会尊卑的一种秩序,就是我们传统的孝,但是这个“孝”的提出却有利于我们的养老。那么我们现在怎么样看待孝呢?一个方面是要抛弃里面的一些不合理的内容,这个内容组主要的是涉及到一个方面,叫愚孝,就是不分好坏的孝,这种不分好快的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的为了一种狭隘的利益而牺牲更多的利益,还有采取的是一些不可思议的或者说不可理解的方式,就是一种绝对的孝的概念。一个就是子女绝对地服从父母或者老年人,还有一种就是采取的是完全牺牲子女(利益),或者说后代(利益)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在《二十四孝》里面提到叫“郭巨埋儿”,他实际上是通过杀死自己的孩子来孝顺长辈,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带有这种愚孝的色彩。除了这个,我们还要抛弃孝里面的一些繁文缛节,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过于僵化,从形式上过于僵化,我们可以说随着这种社会发展的变化,我们采取更多的和老年人交流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敬老的行为。那么提到孝的时候,我们也要提倡一些合理的内容,那么这些合理的内容包括一些什么东西呢?一个方面,就是孝敬父母,因为“孝”它最核心的内容、我们所共同说到的内容都是属于孝敬父母的。

  另外一个就是要强调“孝”它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敬”,孝敬老年人不仅仅是养老年人,更多地是要强调敬老年人。这种状况的提出跟现在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里面提出的,反对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忽视,虐待或者是暴力,对老年人的这种影响。这个问题在我们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城市里面,也是相当地突出的,就是精神赡养这方面。我们不仅仅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比较满意的舒适的环境,这种环境更多要包括一种人文的环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养老的文化呢?这个文化它可能会跟以前的不太一样,或者是有一些区别。我们现在要树立这么几个观念,第一个,是我们需要老年人,不是因为老年人有用。现在,有很多的理论上提出来说,因为老年人现在对社会还有贡献,还有能力,还对社会有用,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观念它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因为这个观点,如果我们放开说,如果要是我们反问一句,如果老年人是没用的话,是不是我们就不养老了?从我们历史上的选择来说,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从我们整个文化上说,即使是老年人没用,我们也要养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第二个观念,第二个观念是我们需要老年人是因为老年人是人。我们所对待的所有的老年人都是从人的这种概念上去对待的,而不是因为他是老年人,老年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式,或者说我们把这个群体里面做了这么一个划分,但实际上老年人是我们人类这个群体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更多地是从人情和人性这个角度上来解释我们对待老年人的态度,那么从第三个观念来说,第三个观念,就是我们需要老年人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个主要是针对现在老年人和现在的年轻人的关系上来说的,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对待老年人这种态度上来说。这种需要是一种相互的需要,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老年人有困难,老年人需要帮助,从老年人这种角度来说。那么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整个养老的文化是倒过来了,我们更多地是强调在人类历史上,本世纪将第一次出现老年人口超过少儿人口比例的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在强调我们需要老年人。

  在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的开幕式上,联合国的秘书长安南就讲到了,如果要是没有老年人的话,年轻人可能既不知道自己是哪儿来的,也不知道自己到哪儿去。老年人是联系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个中介,那么老年人实际上是这个社会里面一个名副其实的生命线,所以他在最后特别提到21世纪我们会有更多的老年人,实际上我们需要老年人。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让全球提出来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说是我们全球化社会里面,在构筑一个共同的梦,或者说共同的未来。那么这个梦是什么呢?就是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这也就是国际老年人的主题,那么我们现在在强调科技进步,强调商品经济,强调经济转型,强调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方面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工具理性,它实际上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它只是一个手段或者过程,真正的过程,就是从文化上来说,我们追求的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并不能够从老年人是不是有用这种角度上来论证我们应该养老,或者说我们应该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是我们需要一种激情,这个我觉得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更多地重视一种物质文化的同时缺少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在追求我们个人的利益,或者说很多是跟个人相关的内容,那么我们上缺少了一种激情。我们在理想和现实的抉择之中,总会有一些差距的。法国的一个大思想家卢梭就说了,当我们的现实和我们的理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激情来填补。在此,我想借用联合国老年人的一个原则,我希望全球,包括我们国家的所有的老年人能够颐养天年,谢谢。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2023年工作报告
 大家的家·北京阜外城心社区启幕
 《中国老年旅游发展报告(2023)》在…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赴陕西调研
 推动设计赋能 助力产业发展 中国老龄产…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组织动员会员单位支援灾…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和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向…
 
 
 应对老龄化:经合组织建议各国调整退休年…
 从延迟退休到提供培训 应对老龄化趋势各…
 疫情下的英国养老院:每周亏损1万英镑,…
 乌拉圭新冠肺炎病例超过600例 政府将…
 英媒:英国养老院护工迫切期待接受新冠测…
 健康老龄化已成为欧洲研究的重点之一
 除了老龄化,还有这点导致意大利新冠肺炎…
 英养老院征集志愿者陪老人网聊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关于印发《旅游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 老年人…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
 
老龄产业标准信息网
民政部
中国老年旅游网
中国离退休网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
人过五十网
央视喜乐乐
中国老年学学会
中国老年宜居养生网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协会简介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 2010-
ICP备案号码: 津B2-20070187 天津盛世阳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北京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北京市公安局网络报警报警中心